國中第一次基測申請、推甄結果將於本日出爐,然而還是有許多家長分不清楚到底什麼是『PR』值,以及『PR』值的功能為何。其實,走過傳統聯考的我一開始也不是非常了解,然而為了服務廣大的考生和家長們,勢必得先行做一些功課啦!以下大概就是目前研究出的小小心得,如果大家還有其他新的資訊,也歡迎大家提出來討論喔,大家一起來幫考生以及和考生一樣辛苦的家長們服務吧!!!
一 什麼是『PR』值?
『PR』值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百分比的概念,也就是將某次測驗中所有考生的總分排序後,依照人數分成一百等分,看看該考生會落在第幾個等分之中。舉例來說:今天全部參加考試的人有100位,小明是第五名,則小明的『PR』值就是95,也表示說他贏過了95%的同學。因此,『PR』值比較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,除了受到學生本身成績表現的影響,還會受到參與同場考試全部同學程度的影響。也因此我們常常可以聽到要考上建中和北一女的考生需要『PR』值99,因為他們正是贏過了99%參加基測的考生。
二 如何利用『PR』值呢?
目前很多學校的校內考試也都會計算出同學們的『PR』值,但我覺得實質意義並沒有很大,因為比較的只是校內的同學,就算是跨校的模擬考,也必須將參與學校的程度納入考量,不然『PR』值的高低並沒有太大的意義。目前覺得『PR』值最大的功能就是在於落點分析吧!
每年國中基測成績公佈後,「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」同時也會公佈「今年和去年的六科量尺總分『PR』值及累積人數對照表」同學們可以將今年的『PR』值對照去年,然後找出去年的『PR』值錄取哪所學校,如此一來今年大概會申請到哪一學校,也就差不多了。因為『PR』值比較不會受到考題難易度的影響,因此比起單純以分數來看分發會準確的多。除非碰到一些學生有特殊的選校偏好或是說學校有特別的加權計分,則可能產生一些誤差,不過這應該是屬於比較少的個案。
由於『PR』值算的是一個百分比的概念,當你差一分時往往表示的是你必須再追過五六千人,導致學生們的壓力莫名龐大。可有些同學在班上總是拿第一名,在學校的排名也不錯,但當『PR』值一拿出來和全部的考生相比後落差往往是很大的,所以我們不快樂的學生愈來愈多,年紀也愈來愈輕。在升學的體制下我們應該多多鼓勵學生的多元發展與學習,這應該才是教改的最終目的,妥善利用『PR』值來輔助學生升學,而不是把它變成一個貼在學生身上的標籤!
留言列表